《非线性成长》书摘
文章目录
《非线性成长:不确定时代下的职业发展和商业通关策略》是黄有璨关于职业发展、商业认知和个人成长的作品。
推荐语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自序
是什么拯救过你,你就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
第一个成长阶段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并学会依靠规则去赢得基本竞争。某种意义上,当任何一个成年人走入职场与社会,必然开始面对各种竞争。如何在竞争中存活下来,并能洞悉竞争中的各种规则和规律,利用和依赖它们在竞争中获胜,是绝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阶段,很多人都需要从掌握少数特定技能做起,不断学习和经历多种选择,并逐步让自己在一个领域内站稳脚跟。当然,对不同人而言,他们在竞争过程中所信奉的规则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些时候,你选择信奉什么样的规则,决定了你会有怎样的行为。
第二个成长阶段是:如何能够看到更大的世界。我们都知道,人总会有欲望。一旦一个人在职业和商业环境中具备了生存能力,并赢得竞争时,就会产生更多的期待——打破自身边界,不断上行去看到更大的世界,了解更多顶尖高手在关注什么、如何思考,以及如何才能成为那样的高手,而非偏安一隅。很多身处这个阶段的人,他们的成长会逐渐从技能转向认知或是系统思考能力得到提升。他们会开始思考和理解,什么是商业竞争,这个世界遵循怎样的规律运转,不同行业、职业之间的差异在哪里,以及如何才能在一类问题上把各种元素、信息关联起来,让自己的思考变得更加全面和系统。
而第三个成长阶段则是:如何在看到更大的世界后担负起更大的责任,赢得更大的荣耀和认可,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很大程度上,当一个人逐渐有了赢得竞争的能力和经验,在成长方面,他将面对的可能是另一类不同的选择——他选择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决定了这个世界会对他拥有怎样的期待和要求,也决定了他将有机会获得怎样的荣耀和认可。
前言
线性成长模式是指一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单一维度的要素来驱动的,只要在单一维度下持续地努力,随着时间推移就一定能够持续获得成长,且成长速度较为稳定可控的成长模式。例如,当我们想追求某个成长结果B的时候,能够找到唯一一个确定的变量A,与之强相关。这意味着,只要努力改变A,B一定会呈现正向或负向的变化。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结论或思考方式,都是“线性成长模式”下的产物。例如,我们只要多读书,就一定能够掌握很多知识;我们只要多跑步,一定就会变得强壮;我们只要少吃油腻食物,一定能变得更健康,等等。
而非线性成长模式是指一种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是由很多不同维度的要素来驱动的,并且个人成长轨迹不太可能呈现为简单的直线上扬的成长模式。它意味着另外一种逻辑——信奉这个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当我们想要达成一个结果B,除了A之外,还有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变量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你很难形成这样的绝对结论:只要做好了A,就一定会得到B。你会发现,并不是我们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变得更好,并不是我们只要少吃饭就一定会减轻体重,也并不是一家公司获得的收入越多,它就一定越有前途。
(1)一个环境长期越稳定,线性法则在其中就越适用;相反,如果一个环境变化越快、越频繁,则非线性法则越容易在其中起主导作用。(2)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复杂且充斥着“非线性”的,但“非线性”不等于无序。找到某些在非线性的世界中适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对于你的成长至关重要。(3)即便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在每一个非线性系统内,也存在高度遵循线性法则的局部。任何个体或组织,本质上都需要线性法则和非线性法则交替发生作用,才能更好地驱动其发展与成长。
我的非线性成长之路
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往往是受到环境牵引的,而你所在的行业、公司、你的工作内容、你所接触的人群和圈子,都构成了环境的一部分。你会发现,当你在合适的时候被放入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去,你会获得巨大的提升和进步。
很多时候,切换自己的下一个成长曲线,其实就是让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接受新的历练——要知道,很多时候,某些特定的环境——可能是一个全新的行业、一类热门的工作岗位或公司,又或是一个特别优质的圈子,它们往往是自带势能的,也即:你进入其中,自然会有更大的机会获得超过他人的成长。相反,如果你所处的环境没有变化,则你的成长速度不会出现几何级的变化,甚至,如果你所在的环境势能正在衰减,你的成长可能还会停滞,甚至倒退。
很多时候,如果要问我快速成长的秘诀,一半是主动,一半是运气眷顾,我总是能在合适的时候让自己投身到一个合适的环境和赛道中去,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一个本就有着“势能”的赛道中获得更大的成长加速度,最终让自己收获了远超他人的成长。
第三阶段(2009—2011年):互联网下的加速成长和运营职业生涯
我有了一点比较深的感受:在一个新的行业内获得一项扎实的新技能,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你此前已经拥有某项具体的相关技能,且对之还算熟悉。(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于用到该项新技能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大量实践练习,唯有这个过程才能把此前那项“相关技能”转化成为一项新技能。
我后来有了两个总结——(1)当你新进入一个行业后,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尽快建立起几项自己在这个行业内的核心技能,它们可以成为你在这个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基石,甚至是将来你在行业内的安身立命之本——对我而言,在自己运营生涯的头两年,这个基石就是“核心用户的拓展和运营”。有了它,才有了我此后运营生涯里的各种可能。(2)当你有了一两项足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能之后,为了带动自己成长,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参与或负责一些可能涉及多部门协作的复杂项目的推进落地。
那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可能性的年代。任何一个人,但凡有一个不错的想法——最好你的想法还能够在国外找到对标的成功产品,再有一个出身背景还凑合的团队,就有很大可能从投资人手里拿到一笔钱,开启创业。
第五阶段(2015年—至今):以成熟创业者的身份加速成长
是否能够成为Top 20%,在一个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下,很可能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重塑自己的职业发展观
为什么我们以前不存在这么多的职业困惑?答案是:过去的时代,是一个较为确定、变化还不那么剧烈的时代。我们在职业成长方面,面临的问题是确定的,答案也往往是确定的。
很大程度上,这是一种“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彻底发生了改变,原有的信仰已经开始坍塌,但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完整清晰的认知来彻底理解和审视新的世界”的感受,它必然让一个人感到焦虑。所以,为了解除大多数人心中的焦虑,关于职业成长,我们必须建立起来一些新的信仰,也必须重新理解当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满变化和各种“非线性法则”的世界,并试着找到某些在当前这个世界中仍然适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
我一贯认为,任何事物,如果能够穿透表象直达本质,你一定能够找到其底层的某些稳定不变、可依赖的规律。而我们也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每一种游戏都拥有它的规则,只有洞悉了那些稳定不变的规则,你才能知道如何在规则约定的范围内更好地“赢”,公司经营如是,个人职业成长亦如是。
简而言之,在整个社会分工与生产回报体系中,各类职业分工本质上是整个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整个体系中离我们最近、最表层、最可见的部分。而一个社会分工与生产回报体系中,到底会出现哪些职业,哪些职业可能会发生更替或消亡,却是由三层结构来决定的。在三层结构的最底层,是社会基本结构与制度,如我们的经济制度等,这一层的变革,例如一个新的政策产生或新的制度的确立,可能会催生出许多新的组织和行业,也会使许多原有的组织和行业消亡。
而整个体系的中层,则是各类组织——要知道,一个职业岗位,一定是服务于某个组织的。而我们最常见的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组织,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它们按行业组合在一起,形成一条一条的产业链;另一类则是公共组织,如公共教育医疗机构等,这里,某一类组织的商业经营模式或是运营方式发生了变化,也会导致一些职业的工作内容、方法等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最表层,才是我们经常谈论的各类职业分工,在下面两层结构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一层的变化最多不过是工作方法的优化和改善。但当下面两层结构剧烈变化时,则这一层的变化也必然非常动荡,其中充满了无数职业的演化、升级、更替和消亡。
“职业成长”是一个充满了束缚的游戏,我们在其中,以“获得物质回报+精神回报”和“获得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二者为目标而努力。最初必然会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面临着自己能力的局限等,在整场游戏中极为被动。只有当某一天我们经由努力走到一定的高处,摆脱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束缚,也拥有了主动选择的空间和权利,才能真正摆脱职场对我们的束缚,在这场游戏中实现通关。
“S型曲线”与“第二曲线”出现的必然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为了追求最终的通关,我们也需要不断从原有的成长性较低的赛道中不断跃迁到成长性更高的赛道中去,否则,我们一定会遇到自己的增长边界。
头部效应——在每一段职业经历上跃迁的秘诀
所谓“头部效应”,很大程度上等同于著名的“二八法则”。即:在一个领域内,20%的顶级玩家可能获得80%的收益,而余下80%的人只能瓜分余下20%的收益。而在商业世界中,头部效应往往还会体现得更加极端,例如,在很多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内,排名前三的公司往往垄断市场中9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四五六七八九十名,瓜分余下不到10%的市场份额。
总而言之,头部效应就是你若在一个领域成为头部,就能够在该领域得到最高价值的回报,或是拥有该领域最高的势能。相反,如果你无法在一个特定领域内成为头部,则你的整体竞争力将大幅削弱。事实上,头部效应也贯穿我们的整个职业生涯,无处不在。而“成为头部”,可能远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有些时候,当你面临残酷的竞争,或是受限于种种其他原因,无法在一个战场快速成为头部的时候,也许最佳的策略就是向回一步,先退回到二线战场,在二线战场内成为一个毋庸置疑的头部选手,再携带自己在二线战场获得的头部势能,重返一线战场。
倘若你在一家大公司,身处一个不那么起眼又或是竞争特别激烈的部门,干了好长时间,既没有业绩又得不到重视,此时你较优的策略或许是跳出来,到一家次一级的小互联网公司,快速做出来一些业绩,取得一些成就,成为公司的明星员工。这时,你会拥有势能,拥有行业内大家对你的认可。此后,无论你带着这种势能重返一线的互联网公司,还是选择干脆在一个小一些的平台上主导一个项目,作为操盘手直面各种大厂的竞争,你的职业成长路径都可能变得更加顺畅。
身为一个工作年限还不那么长的从业者,在单一一条职业竞争赛道中要想顺利通关,进入势能更高的职业轨道中的关键,在于你必须在当前赛道中努力成为Top 20%的“头部选手”。并且,在一个稍低势能的赛道中成为头部,价值远大于在一个高势能的赛道中当一个普通选手。
成长赛道、线性竞争和非线性竞争
真正的国学,绝不提倡直接出世,而是提倡先充分入世,再从中思考和发现出世的可能性。真正的佛家信徒更倾向于认为,唯有先成功入世者,方可真正出世。
试想,同样是有理想有情怀,一个一腔热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与一个在商场上拼杀多年、经历过成功失败间种种高低起伏又回过头来决定返璞归真的商场老兵间,哪一个更让人信服和敬重,又是哪一个具备更强大的潜在能量?这就好比无知与天真。无知是没经历过,天真则是经历过后选择放弃。即所谓:不知而为之为无知,知之而为之为天真。天真者无邪,但未必无知;无知者无畏,却未必有勇。
总之,我希望你知道——(1)竞争是分不同层次的,成长也是。(2)在同一个操作系统下,你的成长一定会遇到天花板和瓶颈,就像一条“S型曲线”一定会趋于平缓甚至下滑一样。(3)到底是打补丁还是升级操作系统,在成长过程中,这注定是个问题。如果你的硬件基础尚不过硬,直接就装最新最复杂的系统,反而会走火入魔。
两条“一级成长曲线”与N条“次级成长曲线”
一个人在职业成长的游戏中,必然要追求让自己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的通关。
任何一个个体在进入职场这个游戏后,必然存在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你掌握的技能越多,越有竞争力,你会越“值钱”。
但就像我说的,任何一条成长曲线都有放缓和进入瓶颈的一天,当你工作了四五年后,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通过学习更多的单点技能来提升自己的个人竞争力,或者想让自己变得更“值钱”,好像不是那么可行了,或者说,通过学习更多的技能给自己带来的价值增长,已经变得非常有限。
当你的执行力已经足够强大——大到至少能够超过80%的人,又希望获得新的成长,对很多人而言,你的战场将逐渐转移到“如何在商业环境下做出更高质量的决策”,或者是“如何通过系统思考以制定更加犀利有效的竞争策略”方面来。要做到这一点,你要逐渐构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系统思考能力,也要对一些基本商业规律有更深、更全面的认知。最终,你需要知晓一个商业系统和其诸多子系统是如何运转、如何被驱动的——这既需要学习,也需要丰富的商业实践。
就像是你进入一个游戏,最初你需要适应它、学习它,甚至需要让这个游戏中的其他玩家接纳自己。而到了一个阶段后,你会希望自己熟知这个游戏的各种规则和机制,从而晋升为“高级玩家”,让自己能够主导和掌控这场游戏。但一定要记住,只有你在技能曲线下进入一个高位,成为Top 20%的选手,才能拿到第二条“一级成长曲线”的“入场券”。
职业生涯早期,如何应对“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问题1:如何才能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第一,想要拥有一个让自己足够确信的答案,你得具备两个基本前提。(1)你已经有足够多的实践,尝试过很多事情,知道很多事情是如何发生的;(2)在你做过的很多尝试中,至少有1~2件事已经能够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比大多数人做得好。
因为实践过的事足够多,所以我才能比较清晰地判断,哪些事是我特别不兴奋的,哪些事对我的吸引力好像要大一些。比如,偏技术研发类的事,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不兴奋。
所以,如果你刚进入职场,又缺乏明确的职业方向,我对你最大的建议就是:不妨先聚焦在某一两件至少你不那么反感的事上,先不管不顾地努力让自己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并在此期间尽量多尝试和接触一些新的工作内容,这样,你才能慢慢对自己形成更清晰的判断。
第二,换一个视角来说,我认为一个人要明确职业方向,往往源于这样一种感受:你觉得某件事,可能是非你不可的,是你必须回答的命题或必须做好的事情。
这样的命题或事情,一般来自两个方向:(1)你曾经在某个地方或某一类事上受过很严重的伤,并且经历了种种努力后走了出来。于是,由于你受的伤足够严重,你很自然地产生某种强烈的念想——希望更好地帮助其他人也从这样的伤痛中走出来。即“是什么拯救过你,你就用它来拯救这个世界”。(2)你发现自己身上具备某种天赋,让你在某件事上明显做得比绝大多数人都要出色,能够创造出一些独特的价值,还能获得很多人的认可。于是你认为不应该辜负你所拥有的天赋。
然而,还有为数不少的一群人,他们未必能够很快建立起清晰的自我认知,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这部分人将面临两个基本拷问——(1)相比同行业同龄人如何保持职业竞争力,至少不被人淘汰和替代,生存无忧?(2)如何慢慢明确和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坏消息是,这两个拷问想要回答好,确实不太容易,需要较长时间熬一熬。好消息则是,针对这两个拷问,存在一个共同的较优解——你可以在这一阶段更多地提升和补充一些通用能力,增加身上的多面手特质。
所谓“通用能力”,就是不管你在哪个行业、哪个领域,都大概率会用到的一些技能。并且,不同的职业类别,也会存在一部分属于这一类职业的通用能力。
前面我们说过,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很可能源于你的实践还不够多。你应该让自己更多地尝试不同的事情,并试着在1~2件事上做到七八十分的水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横向与他人进行对比,评估自己在这件事上是否比别人做得更好、更快,更有成就感。当你大量去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通用能力,其实就是一种更加丰富和开放的实践,而不断提升和补充通用能力的过程,正好帮我们创造机会,找到可以确信的职业方向。
但必须强调,补充通用能力仅适用于0~5年工作阶段,这是因为,发挥多面手特质的优势就是工作0~5年这个阶段,再往后,当更多、更年轻的多面手纷纷涌现,而你自己又没有更加独特的竞争力的话,会慢慢陷入被动的局面中去。
职业生涯早期,如何应对“转行难”
问题1:你在转行中面临的最大障碍,到底是“技能”还是“认知”?一个人从A行业转行进入B行业,往往会面临两类主要障碍——一是新技能的习得,二是思维方式、认知的转变和升级。
通常来讲,我的建议是——假如你的工作经验在2年以下,自身尚不具备某项过硬的业务技能(比如销售、文案、策划等都可以视作业务技能,而“过硬”的意思就是你能通过该技能带来显著的业务成果)的话,你应该重视“新技能的习得”大过“思维认知的升级”。而如果你已经有了好几年工作经验,具备某项非常过硬的业务技能,或者自己能够独立负责一项小业务(比如已经是某个线下店的店长,负责门店整体收入),那也许你应该重视“思维认知的升级”大过“新技能的习得”。
问题2:你想要转行的目标切入点或岗位是否清晰?这基本是超过60%的“转行”者会陷入的一个大坑——他们往往对自己选择转行的切入点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
所以,很多人“转行”的障碍从来都不在于他们的意愿够不够强,而是他们根本没有搞清楚自己转行的切入点在哪里,想应聘的那个岗位是什么,有哪些工作要求,哪些能力要求自己已具备,哪些自己尚未具备。当一个人把问题切割到这样的颗粒度后,有针对性地补足自己尚未具备的能力,转行也就更可能实现了。
所以,转行之前,最好先把转行的切入点了解清楚。
问题3:围绕你想要提升的东西,你的学习方式是否正确合理?这里我们先要承接问题1说一句:你当前需要重点提升的是“技能的习得”还是“思维认知的升级”,适合采用的学习方式会是非常不同的。
直接说几个原则性的东西——(1)如果业务技能还不扎实,直接进行大量“思维认知升级”的学习,很可能是没什么用的。就像当我们无法在“做到”上到达一个新的高度和临界点之前,我们“知道”得越多,往往越痛苦。(2)要解决“技能习得”的问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和训练,而不能仅仅看一堆东西。如果你是一个大学生,看了《运营之光》100遍,却连一段文案都没练习写过,相信我,这本书不会给你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3)要解决“思维认知升级”的问题,关键可能在于你要进入一个高质量、高段位的圈子中进行高强度、高密度的业务交流碰撞,而不是依靠“看书”“看干货”。
在技能提升上,可以再说一点建议——如果你想要提升具体技能(其实大部分转行的朋友面临的都是“技能”问题),通常靠谱的方式有几种:(1)自己尝试着刻意练习并依靠自我学习进行突破。比如试着做出个几千粉丝的微信公众号。(2)尝试着参与到一个能给你提供实践机会的组织或团队中,义务为其劳动,并获得指导和反馈。(3)参与某个能够给你提供大量真实实践机会和高质量反馈的课程。一般来说,上面的(1)只适合极度自律或自我学习能力超强、学习速度超快的人;(2)有时可遇不可求;至于(3),则更适合大多数人。
问题4:你对于“转行”是否拥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关于转行后的薪资等预期,不妨也给几个原则性判断——(1)如果你已有非常过硬的业务技能,转行时不妨优先考虑那些能让你的核心能力有更大发挥空间的机会,这样转行更可能获得薪资增长空间。比如,从传统出版社编辑转行去做知识付费或者来三节课这样的公司做课程产品经理。(2)如你的业务技能还不够过硬,或者转行后过去擅长的技能完全没有用武之地,那么最好做好降薪的心理预期,这样会让你的心态更平稳。比如说,一个在环保局做水质监测的同学想要转行去做运营。(3)在很多行业内,人才的两极分化都是相当严重的,也就是:低端人才过多,但高端人才极度稀缺。类似在互联网这样的行业工作,你的职业发展每上一个台阶,薪资都会有可观的变化,最后无论你在产品、运营、营销、内容等任何一个领域成为Top10%的顶级选手,都能获得年薪80万元以上的回报。(4)最好结合现实想清楚,你看重的是短期2~3年的收益,还是长期10~15年的收益。如果看重的是长期收益,那至少3年内都可以把短期收益的权重降得极低,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成长速度和空间。
工作0~5年,面对多个职业机会如何选择
我谈“如何选择”的基本前提,是你要有得选,如果你基本能力还十分薄弱,在求职市场上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和空间,那这一节的内容你先不用看了——这时候,你的第一要务是提升你的能力,先让自己有得选。
大家必须理解一点:如果一家商业组织能够健康地发展起来,形成规模,那么在它的核心业务分支下面必然存在一套高技术含量的、较为复杂的工作方法和模型。比如百度的商业产品的架构、流量收入模型,或者其搜索产品的搜索结果排序算法、搜索关键词匹配策略等,都会是百度这家公司非常核心、非常有竞争力的东西。假使你进入类似这样成熟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学习和掌握了很多这样的复杂工作方法和模型,那你在行业内将具备更高的价值和竞争力。
在一个探索型业务部门里,巨大的机会和风险会并存——如果一个探索型项目获得成功并发展壮大,作为早期成员的你一定能从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甚至有可能在探索过程中,产品方向、业务模式等反复变化,这是探索型业务部门的常态。
成长型业务部门其实是探索型业务部门的下一个阶段。就是说:相比探索型项目而言,已经形成了产品模型和业务模式的基础,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快速增长,更关注增长速度和效率。
我认为,在实际进行判断时,你需要逐次通过“4个问题”来帮助自己决策。
你是否真的追求远超于其他人的成长速度,并愿意为此承受更大的压力?在这样的预期之下,你的短期现实生活压力如何,能承受的最低收入预期大抵处于什么水平线?
你需要理性一点,做好准备:如果成长速度、空间、收入、公司品牌等几者不可兼得,你自己选择和判断的优先级到底是怎样的。如果你内心已经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优先级,很多时候你的决策就会更容易,也更果断一些。
当然,也存在一类“安逸族”,他们物质生活充裕,追求让自己舒服就好。如果你是这样的人,那么在找工作、做决策时一切都以“是不是能让自己舒服”为标准——但你面临的风险是,在变化的世界中有可能慢慢被其他人抛在身后。
你觉得自己是否具备极强的野蛮生长能力?
我的经验是,你可以思考:假设你接手了一个你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只有一个模糊的目标,没有清晰的达成路径,也没有人系统地指导你,在这种情况下你是否能找到各种办法和途径去学习、借鉴、模仿,然后在推进这件事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假设答案是Yes,大概率你是一个野蛮生长能力很强的人。如果答案是No,可能你的野蛮生长能力就弱一些。
道理很简单:把这一长板发挥到极致,你更有机会成为一个小领域的头部,从而为自己收获更多的红利。
如果你的基本技能都已经提升修炼得差不多了,需要开启自己的“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但又没有方向,面对多个选择,又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这个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是否有一个机会能让你在业务、商业的认知和理解上看得更多、更全,了解得更深。
我认为这样的“黄金”职业机会可能有3种——(1)如果你能找到一个你特别信赖和认可,无论在视野、技能各方面都远胜过于你的人,他还愿意手把手带你,那这类机会值得你选择。(2)如果你有机会去一个很成熟、知名的商业组织,到它的核心业务部门中了解和学习其中非常有技术含量、非常复杂的一套工作方法和它的整个体系结构,这也是一个超级有价值的机会。(3)如果有机会加入一家已经走入正轨、开始高速成长的公司或业务部门(类似2018年的抖音),即便你自己啥也没想清楚,也极大概率可以获得这家公司或这个业务快速成长带来的红利。
如何超越那些早期职业起点远高于你的人
其实,这个世界还是挺公平的,当你追求远高于他人的成长,若你不是天赋异禀,那你一定要比他人担负更大的风险和压力,才有可能。不过,你仍然可以充分认识背后的一些规律,借此在职业生涯中做出更多优质的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免陷入职业困境中。
成为一个顶级专家或优秀商业操盘手的具体路径
成为头部的20%需要什么?我的答案是:你需要一份被大部分人认可的代表作。如果你是做销售的,你需要拿下某个重要的客户;如果你是做设计的,你需要有一份能拿出手的作品案例;如果你是做裂变营销的,你需要做出来一个至少在小范围实现刷屏和显著增长的案例;如果你是写文案的,你需要写出一份赢得广泛传播或是售卖转化效果特别好的文案。
如果你想管理和操盘整个系统的运转,甚至重新定义和设计整个系统的结构,你得熟悉整个核心模块的逻辑、构成,知道它们是如何运转的。在一家公司内也是这样,要想成为一家公司的操盘者,你必须知晓这家公司所有的核心业务模块是如何运转的,有哪些关键节点,风险和机会往往来自哪里等。
如果在某个职业成长赛道中“失败”
在同一种游戏里,你总是可以找到N种获胜的方式,并且,其他人的获胜方式未必一定适合你。
这个世界上,在有些事情上,我们想要追求的“成功”可能注定只属于少数人。这就像95%的创业公司注定失败一样,它与你是否拥有梦想无关,与你的梦想坚定不坚定、合理不合理、你努力不努力也未必有那么强的关系,这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真相而已。你无法否认,关于成功,除了需要人们付出努力以外,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
要是在一些竞争足够激烈的领域或行业内,情况就更是如此,这就与竞技体育一样残酷——所有人都很努力艰辛,但冠军却只有一个。这意味着,按照基本竞争规律,在同一个赛道中,即便你做了完全的准备和努力,也很可能无法获得预期的成功(当然,当你开始有目标和方法有意为之,你会比其他人占得更多的先机)。
我想针对上述问题先直接给出答案——相信我,只要你真的在持续努力和行动,也不断积累着各种经验和大小成果,哪怕你原定的职业目标并未实现,也无须感到焦虑。事实上,纵使在一个成长赛道中“失败”,只要你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足够多,你就有机会换个维度,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通关路径。
只要你积累的经验和成果足够多,这些实践、经验和成果汇总到你身上后,必然凝结成为某些只属于你的独特优势和机会。你也必然伴随着实践和积累的增加找到某些你能干得比其他人更好的事情。
(1)与其竞争,不如不同。(2)在一个不断演化的世界中,一个人过去的成功和成就,一定有其局限,甚至可能成为其未来沉重的包袱。(3)在竞争特别充分的领域,更好的战术是:以点带面,单点爆破。赢得破局点,才更可能赢得整场战争。
任何时候,当你有了一些还不错的独特能力,却又长期在某个战场中陷入困境时,要学会跳出来,给自己足够的思考空间,重新审视和规划你所处的战局。经历得越多,你越会发现,当你重新定义自己所处的赛道,以及选择另一种不同的竞争策略时,战局很可能会柳暗花明。从这个角度看,当一个人的职业成长来到一定阶段后,其实你需要思考和应对的命题,跟创业挺像的——当你的硬实力已有足够的积累,真正决定战局胜负的,往往是你的战略思考和决策判断能力。
系统思考能力的价值与习得
系统有大有小,但任何一个系统必然存在着——(1)该系统的特定功能和目标。(2)某种特定的系统结构。(3)诸多相互影响的系统要素。(4)系统运转中的各种约束规则。
所谓“系统思考能力”,是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方式,要求你从一个系统的目标、整体结构和各种系统要素中思考,最终寻找到一个围绕实现目标的最优解
首先,你在一个领域内要有足够丰富的实践,并能够熟练解决各类单点技能问题。
其次,在对应问题面前,你要能够看到并深刻理解一类已经被验证行之有效的系统模型,并用它理解和思考部分问题。
再次,你也需要在同一个领域或同一个问题下,看到更多相关的系统模型,或者是来自其他专家或高手理解的系统模型——在同一类问题面前,不同的高手有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思考体系。
商业世界中的两种高质量思考习惯
制定策略是为了赢得竞争,而在商业世界里,决定胜负的关键词,常常有两个,一是价值,二是效率。
1.始终关注价值第一种思考习惯是: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
倘若起初我们和其他人一样,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这件事的执行难度很大”“很多人都试过了都没有解决”上面,完全不会做出后续的决策,不会花很长时间死磕那些别人看起来很难的问题。同样,我们也无法享有背后蕴藏的巨大机会和收益。所以,当你面临一件事要不要做,或者遇到某个问题很难解决的时候,要始终关注价值,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不要把思考的焦点放在“这件事有多难被解决”上,而是以“这件事的背后有多大价值,到底值不值得我们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为思考原点。只有这样,你才有机会去解决那些“价值更大”的问题,并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第二种思考习惯是:始终思考和关注现有工作流程及业务链条中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具体一点讲,它的思考方向是这样的:你的工作流程或一个业务链条甚至整个行业的产业链中假如存在虽然有解决方案,但成本相对高昂的问题,你是否可以通过新技术或更为简单的手段将其成本大大降低,令其效率获得显著提升,带来更大的收益?
效率导向的思考逻辑是:看到一类成熟业务或产业链条,找到当前效率特别低下或者成本特别高昂的节点,思考你是否能找到一个解决方案,让整个业务链条的运转效率提高2倍以上,或者成本降低至原有水平的一半以下。当然,站到商业角度,有些时候一个机会如果成本低且解决方案简单,别人也很容易快速复制和跟进,即在解决方案本身上,你是没有任何稀缺性价值和自身壁垒的。于是,这个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总得想办法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形成壁垒,比如通过线下地推、资本运作等方式迅速占领市场,比如借由早期的奔跑不断迭代升级,最终快速开发出技术壁垒更高的解决方案,等等。
在商业世界里,作为个人也好公司也好,我们都需要拥有自己的壁垒和核心竞争力,让他人难以模仿和超越——这样,你才能更好地通关。
第一,当你面临一件事要不要做,或者遇到某个问题很难被解决的时候,要优先关注“事情被解决后的价值有多大”,而非具体问题的执行路径、难度和过往经验。第二,要始终关注和思考现有工作流程和业务链条中各种效率可以提升2倍以上的可能性和机会。
商业环境中的“竞争策略三级思考法”
在竞争当中,也存在这样的逻辑——与其选择绝大多数人趋之若鹜但你并没有那么擅长的竞争方式,不如找到你擅长并特别认同的方式,深扎其中,把自己的长板和优势放大到极致。
如何向顶尖高手学习,提升制定策略的能力
如何预见未来,面对极度激烈的竞争环境做出高质量决策
先说向内,向内的最大障碍在于心态的转变——意识到自己任何时候都可能是错的,能够不断自我否定,假设自己无知。这是一切的前提,也是最难的地方。如果不能假设自己无知,很可能即便有正确的、有价值的信息出现在你身边,你也会选择无视。假使向内已做好,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向外的问题,即升级认知的具体操作方法。
其一,你要对你所进入的领域拥有完整的认知框架。
其二,要不断向外求教,向各种相关领域的关键人物求教,获取他们的关键认知,尤其是在那些和你做的事有密切交集和关系的领域。
其三,必须知行合一,快速去实践并获得反馈,从而快速验证一个认知的有效性。
执行力是战略的一部分,但好的战略,无须依赖好的执行力。
好的战略,应该是能确保你在开战之前就已有7分胜算的战略。
当对事物有了全面深刻的认知之后,目标应该足够简单,足够聚焦。
目标和路径之间,互为因果。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推出来路径,而在路径上的执行动作和资源投入全部到位,才能支撑目标的达成。围绕一个目标,路径的拆解要足够细致,要知道大目标由哪几个子目标组成,这些子目标之间有无先后依赖关系,以及每个子目标下的关键动作和手段是什么。所以,定目标时要做减法,有了目标想清楚实现路径时需要细致地做加法。
对人的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学会通过管理一个人达到管理一片人的目的。因此,你需要学会识别关键人,搞定关键人,赋能和授权给关键人。
让管理变得更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减少管理的量,增加判断的量。他相信,有时候,执行难的本质往往是源于我们没有做出足够正确的决定。要想实现从普通人到高手的身份蜕变,核心在于转换思维,培养做判断的能力,而不是勤勉工作的能力。因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不断去假设:如果只花一半时间,事情能不能变得更好?然后再不断验证假设,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更优解。倘若如此,对人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变成“定目标”、“做判断”、“找关键人”。目标简单,判断是优质的,人能够挺身而出,则管理会很顺畅。
越是身处绝路,越要不断向外看,获取更先进、更前沿、更具有差异化的认知。因为既然已是绝路,很可能内部已经无解。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第一,可能只有5%的人能进入“通过比拼认知来进行竞争”的状态,绝大部分人的执行能力之差,可能根本谈不上拼认知。甚至如果你的执行能力不到位,认知越升级,你可能越焦虑,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能力消化和践行这些认知,于是认知就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认知往往意味着对一个复杂事物的全面理解。一个人的高质量认知,很可能来源于充分的实践。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在教育行业里认真做过2~3年营销、课程研发和服务,很难彻底理解教育这项业务的一些本质。第三,即便一个人进入认知升级的轨道,真正的升级也必须依赖“优质的信息输入和思考沉淀”、“不断面对和解决大量复杂问题,践行和验证新认知”二者的结合,缺一不可。
每一个人生阶段,你都会面临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人都应该先把更为基本的问题解决好之后,才去探讨更加复杂和高维的问题。
顶级高手进行复杂思考和决策背后的简单法则
如果你想理解甚至应用顶级高手的简单价值判断原则到底能带来什么价值,需要先在思考方式上突破一些东西,能从简单原则到复杂应用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或者具象一点说,你得具备能从一个简单原则推演出无数具体决策逻辑,或从一个人的一堆行为中归纳出来一些极简单的原则的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深刻理解和应用高手脑海中的简单价值判断原则及基本规律,否则,你会觉得单看高手讲简单原则是烂鸡汤、大道理。
» 稳定的需求、稳定的解决方案、可预期的收益空间,才能支撑一个新行业或一个新模式的持续存在。»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换用成本。产品价值成立,一个产品才有发展壮大的可能。[4]» 任何一个商业组织或商业产品,必然存在追求更大收益回报的动力。商业能力不够强大的组织,将很可能被其他组织吞并。
通过系统思考“向外”寻求成长
一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会发现,你的成长与某个系统或环境是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的。以系统化的视角看待成长,你和你的外部环境、其他相关人都是这个系统的要素之一。
人总是有一种思考惯性——只有“我”的能力得到提升、相关领域内的经验积累更加丰富,才能获得收益和成长。所以,我所有的成长都建立在“我”的能力、经验等都得到提升的基础上。然而,这样的认知存在一个误区——你会倾向于走进“努力提升自己,向自己要答案”的状态中。事实上,当你来到“商业认知/系统思考成长曲线”时,你所获得的成长和收益,未必与你个人的能力及经验提升有关。
其实回顾起来,在个人成长路上,有很多人都会经历A所处的阶段和难关——他们都太容易习惯于“靠自己解决一切核心问题从而获得胜利”,而很难把自己视作某个系统的一份子,通过协调该系统的其他核心组成部分共同努力,从而获得胜利。
解读所谓“心性成长曲线”
一家公司可以拥有美好的愿景,但“赚钱”和“商业能力”才是它的第一要务。一家无法赚钱的公司,其存在本身就浪费了诸多社会资源,因而可能是不道德的。在公司的经营和对外表达上,更应当克制,恪守“行胜于言”,在自己做得尚不足够好之前,减少妄言。
一个优秀的团队,大家应该都足够成熟,都拥有成年人心态,一个需要大量关注所有人情绪和感受的团队很可能是沟通成本高昂、战斗力低下的。团队是要上前线打仗的,应该更多地吸纳和鼓励那些已经做好了准备打仗,也能打下胜仗的人。对于那些持续无法拿到结果的人,应有内部淘汰机制,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团队的活力。
若整个世界像一艘船一样沉下去,你最大的责任,是要先救起自己;
对一个人的长期成长而言,心性所起到的作用,是让你找到一个自己笃信的内在能量来源,使得你在应对许多极端挑战和压力、做出很多重要决策时,均可从中获得一些笃定的力量。
一个人的心性成长,底层依赖一个稳定的世界观,也就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客观认知。
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对整个外部世界的认知要想趋于稳定,前提必然是要经历得足够多。也只有在足够多的压力、冲突、两难决策和世俗成就“冲刷”下形成的世界观,才更经得起推敲和挑战,更加趋于稳定。
当你的基本技能、商业认知/系统思考还不够强时,在职业发展和竞争中,它可能无足轻重。但当你的基本实力已越过某一水准,心性也许会突然成为一个在与他人竞争比拼时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
一个人的内在成长——打破边界和建立边界
至少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相比其他人,我打破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更多边界,选择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凡此种种,都是施加于我们的诸多束缚与边界。很多人都默认这些规则和要求,但从未真正思考这些规则是否合理以及为什么合理。
前一个阶段,我在不断打破边界,不断发现和放大自己身上的可能性。而到了后一个阶段,我开始不断为自己建立许多边界和恪守的原则,不断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和局限。
不要在这里待着,时间久了你会认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我们当中许多人,都习惯了长时间遵守某种规则,将自己禁锢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从未设想过自己身上,其实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回过头看,很多事都是这样——在参与亲历之前,你从未想过你也可以成为某类别人眼中很厉害的人。但当真的突破心理上的束缚,打破某些边界,把自己放到相应位置或环境中浸淫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好像有些事,其实也没那么难,给你一些时间,让你经历一些摔打,你也完全可以做到。当然,每一次你要打破某种边界,一定也会伴随着某些痛苦——就像我选择退学之后,也曾经经历似乎被整个世界唾弃的感觉,长期陷入低谷中,花了很久才走出来。然而,若你从未试着要打破某些禁锢着你的边界,试着去发现自己身上更大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你就会失去为自己发现更大可能性的能力。
唯有见过了更大的世界,也充分发现了自己身上所具备的可能性,你才算是具备了“选择在这个世界如何存在”的空间与权利,也才能更好、更自如地面对各种选择。
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律和“厚度”,要想在一个行业或一个领域内深耕并做成一些足够有影响力的事,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而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已经殊为不易。这个阶段后,我对自己内在的认知焦点,从“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想要做”逐渐转移到“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之处’,找到属于自己的战场,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创造价值和战斗”。
一个人若已经看过了足够大的世界,也打破了诸多边界,到了自己身上已经具备N多可能的时候,必然会开启另一个阶段——为自己建立许多“边界”和需要恪守的原则,不断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和局限,从而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坚定和平静,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各种层出不穷的外界的诱惑、变化和挑战。
你总要先试着站到高处,让自己有得选,才有资格谈“选择”,也才能更好地开始“向内看”,为自己建立起更加强大的信条和内心能量。而不是在涉世未深时就满嘴大谈“信仰”和“坚守”。
心性成长曲线下的终极命题与3种修炼
(1)不断增强自己的心力,让自己能够应对各种巨大的压力、挑战,做到内心从容,举重若轻,临危不乱。(2)不断调整和强化自己的心性,更好地胜任和匹配对应的角色和责任要求。(3)充分认识自己,在各种挑战中逐渐找到可以长期坚守的信念,历久弥坚。
“心性成长曲线”下的第一类修炼,其实很简单——它只关乎你能够经受得住多大的压力,能够掌控住多大、多重要的场面。
你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面对更大的场面,承受更大的压力,做出更艰难重大的决策,并在每一次经历过类似的压力和场面后都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复盘,努力让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在一个纷繁杂乱的世界中,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内心诸多坚韧而强大的信念,则我们在抵抗外界变化、诱惑和挑战时,将拥有更加恒定、可依赖的力量,也将感召并影响更多人一起同行。
许多人在最初迈入一个复杂世界和系统中时,都会进行大量学习和研究,试着找到最优的选择。然而,当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的事情再回过来看,你会发现,也许最优的选择,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如果要持续在不同角度追逐最优的选择,很可能你会为此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在我们刚刚认知和踏入这个世界时,总是在追求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然而,在你真正阅尽千帆后,也许幡然醒悟,有很多事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正确答案”,只有长期可依赖的答案。属于每一个人的长期可依赖的答案,也许正是你内心坚守的许多原则。
第一,你需要充分认识自己,深刻知道自己的喜好、弱点和诸多内在特质。第二,你需要找到某些自己相信的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第三,你需要依赖自己相信的规律去持续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行动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内在特质和外部世界给予的诸多反馈,最终形成自己的长期信条与决策行动原则。
面对一件不满意的事情,有三种选择,一是忍耐,二是走掉,三是去改变它。
创业失败有两种,一种是钱花完了,另一种是没信心了。信心可以自我实现,钱还是要在需要时有足够花的钱。
我曾经也认为自己要永远‘站在弱者这一边’并颇为自豪,后来多经历一些事情,才知道正确的是‘站在规则这一边’,不是谁(以弱者身份)来闹谁就有理,就能得利,否则,最终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我的心性曲线成长之路
当你在一个组织中身处高位或担负某种重要职责,则你与这个组织间是一种互相影响、彼此塑造的关系。
若想获得新的突破性的进阶和成长,你必须打破自己旧有的某些观念。
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够狂,这个人会是没出息的。如果到了30岁他还很狂,那也是没出息的。
如果明明知道我当前仍有能力可以往上爬到更高的地方,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可以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此刻却止步于此,会不会心有遗憾?
在你还不知道自己能在一条路上走到多远或者爬到多高,甚至连试都还没有试过的时候,你总会心存期待,这时候,你至少应该先尽力做一些尝试,试试看自己到底能走到哪里。但当某一个时刻来临,你明确地知道这就是自己的极限或者是边界的时候,你或许不应执着于非得达到某一个结果。这时候,你应该停下来,就待在这个你已经尽了力触及的高度上,尽力发现你在这个高度上看到的所有的美,就够了。
一个外倾型的人,天然有着大量与其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欲望与诉求,并习惯于在和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中获得能量。而一个内倾型的人,不擅长甚至会害怕与其他人进行大量的互动——那会让自己的能量不断趋近于油尽灯枯的状态。相反,他们往往通过独处,通过在内心中与自己对话和思考来获得能量。
恰如苏格拉底所言:没有检视的人生不值得活。又恰如一句谚语: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只有充分理解了自己的过去,才更容易清晰地知道自己未来该向何处去。
如何与这个注定不确定、不可控的世界共舞?
这个世界的本质,注定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然而,每一个人总有追问确定性的本能。
应对不确定性的两种武器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无序的,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即便他已经在一个系统中握有很大的权力也没用——这个世界轻易就可以摧毁他。
想要对抗不确定性,最好的方式不是简单地把安全感托付给一个外界事物,而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有序,拥有“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的能力。
以“内在坚守和热爱”对抗不确定性
这让我觉得,当身处巨大的不确定面前,有两种解决方案。其一,提升对外部环境和变化的掌控力,让一切变得更加可控;其二,回归内心深处的呼唤与热爱,无论外面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
假如你注定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是的,这个世界总有其残酷的一面——人们总会试图掌控自己的生活,让自己可以得到预期中的结果,并乐于把如愿赢得结果视为“成功”,但很多时候,这种努力是徒劳的。你会发现,生活常常也会如此:你满怀希望和憧憬地奔赴前行,却总会被各种意外和变故搞得措手不及,疲于应付。于是问题来了——如果你在最初就已经知道你的努力多半不会得到预期中的结果,也知道你的生活其实是无法掌控的,那这种努力的意义何在?
第一种答案是:唯有已经全力以赴,才可以坦然放手。
第二种答案是:付出与努力是为了意料之外的发现,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得到。
你无法把还没有画出的点连接起来,只能把已经画出的点连接起来。
一个诚恳的福利
我相信,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成长,离不开两个东西:一是明确的阶段性职业目标,二是配套的个人发展计划。
文章作者 calssion
上次更新 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