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书摘
文章目录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抓住兵法根本思想,通过155个经典战例,将《孙子兵法》的原意剖析得详尽透彻。同时援引2000多年来,解读《孙子兵法》的传世注家曹操、杜牧等11人的注解,从不同角度还原兵法原意。
第2章 计篇
真正的战略,真正的胜战,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面说到《孙子兵法》的“计”,是计算敌我双方,进行优劣势比较,就像我们企业战略用的SWOT分析(优劣势分析)模型,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比较哪些科目呢?就这五个科目:道、天、地、将、法。
“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地利助之”,人和、天时、地利三者都齐备了,然后才能举兵。决定举兵了,再选将,选谁做主帅。主帅定了,然后修法,他有领导力,能法令严明,令行禁止。所以是道、天、地、将、法,这个次序。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所以道甚至也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到底谁正义?都说自己正义。“正义”,是要过几年、十几年才看得出来,过几十年、一百年才能有一致结论的。要在道上胜出,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战。把道列在第一条,也就能明白,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林彪说,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这两杆子,巩固政权也靠这两杆子,就是这道理。
信,有赏罚分明之信,也有默契之信。因为很多时候你不是最高统帅,不是国君,不掌握赏罚的全部权力。但是你也是一级领导,也要带兵打仗。这种情况,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 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所以信不仅是一种机制,更是一种人格力量。首先你心里要装着对方,这点很本质。心里没装着,就没法真信。其次你要有能力让对方知道。别你装着他,他却不知道,他跑了。
仁,就是爱兵如子。吴起那个著名的故事:一个士兵脚上长疮化脓了,吴起埋下头就去用嘴给他吸。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大哭。有人问:“将军对你儿子那么好,你哭什么呀?”母亲回答说:“当初我丈夫就是脚上长疮,吴将军用嘴给他吸,他就感动战死了。现在我儿子肯定也不要命了呀!”
没有勇,一是决断不了;二是好不容易决定了,执行又不坚决,老想缩回来,最后真把自己缩没了。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的立意是先胜而后战,但世上从来没有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一个组织架构,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就像搞企业,一个公司大了,管理跟不上,就一定会崩溃。业务发展速度快了,组织架构就经常整不明白,到处都是些莫名其妙的编制。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搞一次组织变革,搞成功了,活力迸发,搞不成功,就又趴下了。
熟练熟练,干什么事都靠练,练成熟手。“赏罚孰明”。赏罚是个大学问。可以说赏罚决定战斗力。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孙子的观念是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不能等待,是巨大的性格缺陷。总觉得要战斗才是英雄男子汉,不懂得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兵家的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十年戍边,换一个大将,可能百战百胜、战功赫赫,但一将功成万骨枯,他退休了,什么问题也没解决,换一个大将来接着打。李牧十年不战,憋到时候打一仗,就解决了问题。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兵法的诡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失误。“能而示之不能”,是其中一个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频繁,而且屡试不爽的方法。
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事情搞糟了,怪谁出的主意,那是“庸人之恒情也”,庸人都这样。
这叫“战略欺骗”,核心就是“使敌无备也”,让他没防备。因为他若有防备,我就没胜算;他若没防备,而我把全部力量投掷过去,他就垮了。
霸天下的人有三戒:戒贪,戒忿,戒急。贪心,就会失去越多;忿怒,就容易有难;急躁,就会摔跟头。审查利害大小而图之,哪需要贪呢?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衡量彼己,哪需要生对方的气呢?斟酌事情的缓急,从容计划安排,哪需要急躁呢?您能持这三条戒,霸业就近了。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就像那句常说的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对刚烈易怒的敌将,激怒他,给他施以冲动的魔法,他为解一时之恨,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本来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顾了,一定要马上解恨。结果恨没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所以佛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谋和初心,是我们每天、每事,要对照检核的,要拒绝冲动,拒绝诱惑,排除干扰,坚持本谋,不忘初心。示弱不是羞耻,争什么不要争气,特别是不要争一时之气
我们要以逸待劳。敌人如果也很“逸”,就骚扰他,折腾他,让他疲于奔命。
毛泽东总结红军的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也是这个意思。兵法都很简单,难的是判断。比如那敌军来,你怎么知道他是来骚扰的,还是来总攻的呢?实际上我们无法知道。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全忘了。”随时有紧急情况要你处理决策,哪顾得上兵法。怎么办,就要胸中有全局,是你调动敌人,不是敌人调动你。
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法,都会背,但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原因在于判断,你判断不了现在发生的是什么情况。是判断不了敌情吗?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你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了,任他什么敌情,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想不中离间计,还是靠领导者自己的人格和胸怀。
攻打他没有防备的地方,从他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击。
儒家讲君子之道,讲“戒慎恐惧”,戒慎不睹,恐惧不闻。随时警醒,有自己没见过的地方,不知道的事情,要注意。
阴谋诡计要成功,最重要的是不能让人知道。人家知道了,诡计就没用了。不能让敌人知道,也不能让自己人知道。因为知道的人多了,秘密就容易泄漏。
第3章 作战
战争是为了获利,如果打的时间太长,消耗太大,就得不偿失了。
所以孙子的伟大,就在于不是因为他是兵家,就拼命忽悠主公打仗,好让他建功立业。恰恰相反,他拼命劝你别打。因为他是真正的智者,而且是真正的仁者,是负责任的人!
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从打仗来说,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林彪著名的“四快一慢”战术。“四快”是指:1.向敌军前进要快。进攻时要善于出其不意,长途奔袭,以抓住敌军。2.攻击准备要快。抓住敌军后,看地形、选突破口、调动兵力、布置火力、构筑工事、战斗动员等各项准备都要快。3.扩张战果要快。突破“一点”后,坚决扩张战果,使敌军无法恢复防御。4.追击要快。敌军溃退后,要猛追到底,使敌军无法逃跑和重新组织抵抗。“一慢”是指发起总攻击要慢。要在查清敌情、地形,选好突破口,布置好兵力、火力,做好准备后再发起进攻。
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面的人,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军队开出去,必须给士兵一个杀敌的理由,让每个人都成为“激情杀人”的亡命徒。这就要利用人的感情。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第4章 谋攻
还是谋利害关系,趋利避害。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
每一次战胜都有代价,有消耗。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所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百战百胜,那本身就是问题。
“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了。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自己先别输。胜了敌人不等于赢了,关键你自己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别得不偿失,别草菅人命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利益。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见到利益,就难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小利而亡命。
焦虑也害人出错,为什么呢,人一焦虑,就想有所动作。你要他非战、非攻,要他等待,要他忍耐,他怎么能等,怎么能忍呢?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特别容易出错。如何避免呢?就是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考虑问题。我们习惯的思维方式是以成功为假设前提,因为我做一件事,是为了把它干成。那我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如何能成功,这不很自然吗?不教我们这个,那还叫兵法吗?《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将帅是国家辅佐之重臣。“辅周则国强,辅隙则国弱”。这里的“周”和“隙”,有三层意思,第一,“周”是才智俱备,能力全面,“隙”则是能力有欠缺;第二,“周”是行事周全,“隙”则是有缺漏;第三,“周”是周密,谋不泄于外,“隙”则是形见于外,让人家看到了你的虚实,钻了你的空子。我们做事也是一样,要周全、周密、算无遗策。有一个地方没考虑到,有了隙,到时候就在那隙的地方崩盘。到那时再喊冤“这谁知道啊”,那没意义。中国有句古话叫“不知者不为罪”,大错!不知就是最大的罪!你不知,怎么担当这责任管这事呢?
第一个“不知”,不知道军队不可以进,你逼他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退,你逼他退。
第二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事务,却要参与军队管理。
第三个“不知”,是不懂得军队的权变,却要参与军队的任命。不得其人,就会满盘皆输。最典型的案例,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了,赵括纸上谈兵,不能打仗,廉颇知道,蔺相如知道,赵括死去的父亲知道,赵括的母亲知道。
这三个不知,都是讲“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讲“中御之患”。姜太公说:“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国内的事归主君管,不可以从国外处理;军中的事归将军管,不能由国君遥控。如果国君老是遥控,则“三军既惑且疑,诸侯之难至矣”,敌国就乘隙而入。“是谓乱军引胜”,搞乱自己军队,把敌人引来,让敌人得胜。“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讲给国君听的,但你不能假设国君一定会听,只能启发他听,他不听,你还得听他的。否则,将军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算什么英雄,还怎么保家卫国呢?像岳飞,他死了,人们赞他英雄,骂秦桧奸臣,但宋朝还是亡了,他也没尽到保卫国家的责任。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给皇上立个规矩,但只能启发他自觉守规矩,不能假设他一定守规矩。
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比如说做一个方案,最重要的能力不是“出创意”,而是“有判断”,随时知道自己走到了哪一步,能不能得手。所以说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否则就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那怎么办?那就只能“狂夫之言,圣人择之”,让别人来作判断。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西谚云:“我们相信一些事情,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是真的。”我们假定一厢情愿的因素在我们的判断里占三分,那么,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分,再想想。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对于员工来说,你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思考处理任何问题,你就进步快了。对于乙方来说,你要始终站在甲方老板的立场,诚则灵,你的业务就稳了。对于老板来说,你要有员工思维,凡事站到员工的立场去看一看,服务员工,关注员工,就有人愿意跟你干了。对于企业来说,要始终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不要总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挣钱,而是实实在在为消费者建起别人做不到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这就百年品牌了。
不能料定敌人不会来攻击,要有准备他来了我也不怕。
宁可我白准备,也不能让他万一来了,让他得手。绝大部分准备,都是“白准备”,因为准备本来就是“不防一万,只防万一”的,所以每一次有效准备背后,都有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白准备”。
“以虞待不虞者胜”,还有一个理解,就是“机会是属于有准备的人”。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割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看到有的企业家,把收获的工作交给经理人,因为今天的收获都是他三年前耕耘下的。他把他的精力和关注点,投入新的耕耘,为未来作准备。
知己知彼的问题往往不在于不知彼,而在于不知己
今天我们学《孙子兵法》,用在经营活动中,还有一个问题,知己知彼,彼是谁?竞争对手吗?非也!是顾客。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又知道顾客,那就每战必胜。我们的问题往往出在自己做得不够好,又不了解顾客。如果学了兵法,天天去研究所谓对手,那是瞎耽误工夫。
第5章 军形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比如我们熟悉的“火力侦察”,就是先给你打一梭子,看你暴露出什么“形”来。
古代真正善于作战的人,先规划自己,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时机。不可战胜,在于你自个儿,能否战胜敌人,在于对方有没有给你可胜之机。所以说,善战者,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却做不到敌人一定会被我战胜。胜利可以预见,但如果条件不具备,是不可以强为。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什么叫形势变化,就是形变化为形胜,势变化为势胜。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等什么呢?一是等形胜,积累自己;二是等势胜,等对方失误。对方一失误,胜机就出现了。对方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或者战胜的代价太大,不如再等一等划算。
孙子的思想,一贯谨慎。守则不足,知道自己力有不足,就守。要力量多大才攻呢?一定要“有余”才攻。光力量够了还不行,一定要有余,要留有余地,要多留余地,要有压倒性的优势才攻。
在经营上,你守住一个地方,能守出一个世界顶尖来,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所以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是深深地藏于九地之下,没人知道你水有多深,因为他们没有在一个地方耕耘过这么久,没有达到过这么深,你就能形成最高的竞争壁垒,我把它称为竞争堡垒,别人进不来。
所以有的人比较坏,他明明早就看出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他一定要等它烂到谁也收拾不了,他才出手,就是不愿意人家看不见他的功劳。这种情况,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风险,怎么办呢?没办法,就得靠老板英明,老板得是明白人。
我们得以生存,不是因为我们做得好,是因为竞争对手做得更差。
这不是强者的兵法,而是所有的兵法。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就是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创业者怎么能立于不败之地,手艺资源积累充足了再创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啥都没弄明白就冲上去创业,那就只有看能不能中彩成为“名将”了。
第6章 兵势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组织永远的课题,一个架构,时间长了就不适应了。公司一发展,原来的架构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组织变革,要搞跨部门协调。
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乱生于治,要军纪治理非常严明,才能做到表面乱糟糟,实际井井有条;怯生于勇,要有超出一般的勇敢,才能上去假装败退吸引敌人;弱生于强,要有超强的实力,才敢示弱让敌人倾巢来攻。
勇还是怯,是兵势问题。所谓“驱市人以战”,如果要把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驱使去作战,他怎么能勇敢呢?那就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战就得死,在这个形势逼迫下,就每个人都变成亡命徒了。怎么让士兵勇敢,韩信就让他们背水一战。所以勇还是怯,不是人的问题,是势的问题。
俗话说,形势比人强,胜负之道,在于怎么造势,这得主帅自己研究,而不求之于下面的人。什么事没干好,你不能骂下面的人不行,执行力太差,或者强力逼下面的人去干,是你自己没安排好。即便是人不行,也是你自己没选对人。所以优秀的领导者,求之于势,不责怪下面人。能够造好势,选对人。
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比如那百万英镑的气势,关键在于那百万英镑的支票是真的,如果是假的,那气势就起不来。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体会到自己气势的变化,那真不是虚的,越成功,社会越认可你,你气势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顺。气势,一是实力作底,那叫有底气,有底气,气势才上得来。然后呢,就是别人得认,被你的气势压倒,压不倒,那就还得较量较量。
石头滚下来有多大力量,不在于石头有多重,主要在于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你把他置于什么形势。
第7章 虚实
所以我们时常有些一厢情愿的痴心妄想,比如所谓“木桶理论”,说木桶能装的水,是由最短的那根木块决定的,要想木桶装水多,我们就要把自己的最短木块补长,否则加长最长木块是没有用的,无论最长木块有多长,水都会从最短木块的那个缺口漏掉。这里的最长木块,我的强项,就是我的实;最短木块,我的弱项,就是我的虚。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不要贪,贪就容易上当。不要认为什么是一定不能放弃的,那样就会咬别人给你下的钩,除了自己的性命,其他都可放弃。
圣人因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戒慎恐惧,注意警醒,观察学习提问,所以能知道。小人因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认为自己知道,所以不观察不学习不提问,所以不知道。
兵少力薄,是因为被动地戒备敌人;兵多力强,是因为能使敌人到处戒备我军。
魏武侯问吴起:“两军相遇,我不知道对方将领能力大小,怎么办?”吴起说:“派小股勇士锐卒攻击他,一交手就佯败而退,观察敌人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追击我军,假装追不上,见到我们丢弃的兵器旗帜财物,假装没看见,那就是智将。如果他们倾巢来追,旗帜杂乱,行止纵横,又贪利抢东西,那就是将令不行,可以马上对他发起攻击。”
还有一点是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算计。不要老想着我无形,我形之、误之,然后因他的形而胜之。这样越学越美滋滋,上了战场就玩完。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读书是为了观照自己,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最后总结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和“因敌制胜”,是一对辩证关系。致人而不致于人,是我调动你,不是你调动我。做到极端,是“我不管你怎样,我只管我怎样”。首先是不被敌人调动,没机会就熬、等,甚至不打也行,一定是先胜后战,赢了再打。因敌制胜,是根据你的调动来决定我的调动。这样做,就特别容易被敌人调动,因为你看到的敌形变化,正是人家设计来套你的。你看到的虚,恰恰是人家的实。这个危险性非常大,非常人可为。所以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守得住寂寞,熬得住耐性者,是常胜将军;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是用兵如神。
第8章 军争
当然要说,因为不能做到有利才行动,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要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做对我有利。
美国心理学家迈尔提出了一个“疲劳动机理论”,可以解释士气和战斗力的关系问题。该理论认为,人体的总能量是一个常量,每个人每天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水平对能量进行分配。动机强烈,分配的能量就高,动机强度低,分配的能量就低。
要夺别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领导者能养自己的心,才能养团队的气。这样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初来时的锐气,等他松懈思归时再攻击他,这就是治气的方法。
我们检讨自己,随时要保持自己的锐气,保持自己的本色,尽自己的本分。精力不如年轻的时候,就要把锐气集中,既不能离开一线,要保持接地气,又要转型升级,从成就自己,到成就他人。
用自己的严整等待敌人的混乱,用自己的镇静等待敌人的急躁喧哗,这是治心。
领导者,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财产万千、人命关天、是非曲直、毁誉忠奸。领导者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士气,也会干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作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或者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能“卒遇大难而不惊”,慌不择路,走向灭顶之灾。
政策和战略的区别是什么呢?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政策之后,第二才是战略。
第三是大战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记绝活,就是那一招鲜,这就是大战术。
第四是战争勤务。孙子《作战篇》重点讲这个,所谓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等等。没有后勤保障,再强大的军队也会不堪一击,非常脆弱。第五是工程艺术,指对筑垒要点的攻守艺术。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我们的很多决策,大抵也和赵王差不多。我们总是想解决问题,却顾不上我们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举措,并不能解决那问题,反而会带来新的问题,甚至是灾难。
我们读书,或者跟人讨论问题,有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毛病,就是有胜心。不是专注于我有什么体会,学到了啥,而是想胜过他。他说得很好了,但我想方设法,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或者换个角度,跟他讨论讨论,总之要让他站不住脚,显我的本事,至少显示我知道得多!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虔诚,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那么我们认为谁对呢?首先,我们关心的不是谁对。我们关心的是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用。读书是观照自己,放自己身上体会,放实际事上琢磨,这才是真读书。搞些标新立异,徒事讲说,是读书的大病!其次,错的也有价值。杜牧的注,也让我们知道不少新鲜事,不也挺好的吗?再说他下的工夫很大,是十一家里成就最大、影响最大的,我们也不必去纠他的错,得我所取就行了。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价值。有时候别人跟你说个道理,你觉得他太荒谬了,简直不可忍受。这时候你要往好处想,他让你知道了,还有人是这么看问题的!第三,到底谁对?这个问题我们当然是关心的,不是没对错,是有对错的。谁对呢?我基本一律是以曹操的意见为准。因为曹操才是吃过猪肉的嘛!
所以我读兵法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把自己代入进去,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做?而且我们读书,跟看电影一样,自然就把自己代入胜利的一方。要再反过来,把自己代入失败的一方,假如我是他,我怎么办?把自己代入书中,再把书代入自己工作生活中。这书上的道理、案例,在我的实际工作中有什么相应的情况,有什么启示。
《司马法》说:“围其三面,阙其一面,以示生路也。”这里的意图,是不要让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人人死战。而是让他跑,在跑的过程中再设伏兵击他。最好是在他的归路上多设伏兵,跑一段,吃他一口;再跑一段,又一支伏兵吃他一口,多吃几口就消化完了。
我们再回忆一下,前面从另一个角度学过这个战例。张绣的谋士贾诩在张绣去追击曹操时,他说不能追,必败,因为肯定有埋伏。张绣不听,追了,中伏了,败了,回来问:“你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败,能知道我什么时候必胜不?光知道败没用,知道胜才能打胜仗呀!”贾诩说:“就是现在,赶紧再追,必胜。”张绣翻身上马,马上就追,果然得胜回来。
为何?第一次追是“归师勿遏”。第二次追是“击其惰归”。气不一样了。气不一样,是意志力不一样。意志力不一样,战斗力就大不一样。治气,就是衡量双方的意志力,较量双方的意志力。
困兽犹斗,狗急跳墙,敌人已到了绝境,不要急于迫近,不要逼得他无路可走,那样他会跟你死战的。这“穷寇勿迫”,不知怎么的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9章 九变
所以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进步,就是不断地发现自己不会。
发现敌军,虽然可以打,但是如果小股困穷之兵,又据险地死战,吃掉他没多大利益,而代价很大,甚至耽误整个战局进展,那就不要打。
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不要指望敌人不向我们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
今天我们做任何工作都一样,你不能脱离一线,脱离了一线,从思想上来说,你不接地气,脱离实际,领导力会削弱;从组织上来说,你没有跟战士们在一起,没有亲自带兵,那么就会“士卒不精,上下犹豫”,就会被别人“急击而取之。”
受不了污名,是一大性格弱点;沽名钓誉,追求自己的清名,也是一大毛病。因为你越是清清白白闪闪亮亮,就是害周围的人得强迫症,每个人都想揭你污点,泼你脏水,因为你太刺眼。所以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我自己给自己洒点无伤大雅的污垢,不要那么刺眼,作为一种避祸之道。
第10章 行军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作“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双方共同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所以古代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不仅有长城,还在平原地带大量种树,就是因为北方匈奴是骑兵为主,我们是步兵。要用树林来减缓他们的速度,否则“突突突”地就长驱直入了。
你记住孙子这条救命兵法:如果看见水开始浑浊并有水沫,那就是上游有雨,水势随时会暴涨!下雨引起的涨水,毕竟和水库放水不一样,是有时间逃生的。
人们为什么会上当呢?西方有谚语说:“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个人也同理。我们常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但是,朋友可以帮你,你不能指望朋友。很多人每天跑各种场子希望“认识人”。其实,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正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所以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
反过来,如果大家对你已经亲附,但你却不能严格执行纪律,那这队伍也不能用于作战。
第11章 地形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士卒参差不齐,不能混在一起。如果混在一起,勇健的没有得到重视,没有荣誉感,没有战斗欲。疲弱的呢,天塌下来有高人顶着,上了战场,他躲在强者后面,出而不战。所以兵法说,兵无选锋,就要失败。
《阴符》说:“害生于恩。”我们往往对一个人太好,结果却害人害己,把他害了,把自己也害了。为什么呢?因为一味只有恩,只有爱,却没有规矩,没有法,他习惯了、骄纵了、堕落了。你这时候想把关系调整过来,也不可逆,调不了了。你就只好放弃他了。你放弃他,他机会没了。你呢,也白培养人了。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李靖说:“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的,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这是李世民的知己知彼观,你没本事知道别人,但一定要知道自己。我很认同这一点,我们学习知己知彼的时候,关注的都是怎么知道别人,自以为对自己当然很了解。实际上,人的毛病,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而不是不能认识别人。做企业也是,别老研究所谓的竞争对手,知道别人在干啥,没多大用。要知道顾客需要啥,知道自己能干啥。
第12章 九地
对轻地的战术安排处理,体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孙子兵法》的三个思想:一是治气,关注士卒的心理状态,制造一次小胜利来鼓舞士卒,给大家壮胆;二是选锋,普通士卒怕,选锋军不怕,派选锋军去完成打胜仗、抢东西、鼓士气的任务;三是分战法,以正合,以奇胜,大部队快速行军通过,先锋先插进去拣软柿子捏打胜仗,另外还有一支奇兵埋伏策应,以防与敌人遭遇。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
指挥的艺术是先扰乱敌人。但是,如果敌军不乱,而且人数众多,阵型整齐地向我进攻,怎么办呢?答:那就先夺其所爱。曹操注:“先夺其所恃之利。若先居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能使全军携手作战,团结如一人,因为他能造成那不得不服从的情势,人人势不得已,只能听他的,除此无路可走,都被他绑在了战车上。
我们想成功,想得到成功,总是在动中得,通过自己的动,去把捉,去抓取。而往往东抓西抓,却空劳一场,什么也没抓住。能不能静下来,认真思考,踏实积累,不是在动中抓,而是让成果在静中来。这是兵家的思想,也是佛家的思想,是军事思想,也是人生智慧。所以有人说,太忙的人不会成功。
这不是愚民,是保密。不能让士卒知道作战意图。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整体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这是军事保密的需要。
曹操注:“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大家满怀信心地跟你干,不能让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么办。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是这个道理,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为将者掌握全局。
张预讲了唐朝名将裴行俭的一个故事,他刚让大家扎好营盘,突然下令移营到山上重新扎营。大家都非常不情愿,十分不满。到了晚上,突然下大暴雨,先前扎营的地方都被淹了,水深丈余。大家都惊叹,问您怎么知道要下雨呢?裴行俭说:“以后我叫你们干啥就干啥,别问我知道什么,为什么知道。”裴行俭这一手很高,他若跟大家说可能要下雨,结果又没下,那他以后说什么大家就不信了。他啥也不说,如果晚上没下雨,也没人会和他的命令联系起来,无损他的威信;下雨了,他就成了料事如神,威信更高了。
曾国藩说读书,讲两条,一是每日坚持,坚持读一页一行都行,只要每日都读,精进就快,这叫不疾而速。最怕鼓起劲来就大干一场会战,过了劲又撂下不管,那就很难完成。日拱一卒,是完成任何工作、实现任何目标理想的关键。成功都靠拱卒,不靠出车,因为没有那么多车可以出。但很多人只喜欢出车,你跟他说拱卒的事,他就是不爱听。曾国藩说读书的第二条,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这样你就不会留下一大堆半途而废没读的书。这算是读书兵法吧。
读古书,一个经验,只问自己学到了什么,理解他思想的原意,别纠结他字面的原意。他的思想在他的上下文里,在他的整本书里,你学到了,就是学到了。如果去纠结、争论、训诂某一句话、某几个字是什么意思,实在是徒事讲说,意义不大。特别是不要有胜心,不要一心想另立一说,另创新解,来胜过前人。
我们假设一下,裴行俭下命令的时候,加上说明理由:“晚上可能要下大暴雨,赶紧迁到高处。”那士兵们就要议论了,有人说要下,有人说不会下。若不会下,就该休息,不该折腾,话就多了。到了晚上,下了,裴将军英明。如果没下,裴将军下次要指挥人就难了。而不告诉大家原因,即使没下雨,大家也没法把迁不迁营和下不下雨联系起来,裴将军想什么,不是咱们能猜的,高深莫测,总有他的道理,咱们听指挥就是了。所以为将者,要让士兵们对你深信不疑,但“深信”是原因,“不疑”才是目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不给他们信不信的机会,直接“不疑”就是。
前面“犯之以事,勿告以言”,是不要让他思考,不要让他判断,不要让他怀疑,只一心跟着干。这里“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是只告诉他们去多利,不要告诉他们有危险。因为人情都是趋利避害。要让大家见利而亡命,不能见害而疑惧不敢进。
第13章 火攻
放火,不是一定指望光靠那火烧死敌军,而是要引起他的惊慌混乱,然后乘乱攻之。所以火一起,一听到乱军之声,马上从外面攻进去。如果等火被人扑灭了,敌军也安定了,再发动进攻,就失去放火的意义了。所以要“早”应于外。
如果敌营起火后,敌军非常镇静,没有喧哗,没有慌乱,那就表明敌将治军严谨,敌军训练有素,而且早有准备。这时候就不要进攻,等待一下,加强火势。能有机会就攻,没有机会就算了。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如果大败而不能归,就更惨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准备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场,正是败将的性格。
军事胜利之后,必须有政治胜利,否则,军事胜利反而会成为灾难,你看现在战争的泥潭、战后的黑洞,费财疲兵,留在那儿给拖死,这是巨大的灾难。
百战,打仗太多,则百姓很疲于奔命;百胜,胜利太多,则国君骄傲自大。以骄傲自大的国君,去统治疲惫不堪的人民,那能不灭亡吗?
战胜易,守胜难。今天的美国就是这样。打伊拉克,是摧枯拉朽,容易!但要守胜,在伊拉克守不住,在利比亚守不住,在哪儿都守不住。美国在伊拉克,就“费留”了。奥巴马不愿意费留,就会输掉更多。找个女朋友也不是想甩就甩,何况攻下一国?始乱终弃,没那么容易!
所以啊,英明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些事,优秀的将领要认真地研究这些事。不是有利就不要行动,不能取胜就不要用兵,不到危迫不要作战。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兴师,将领不可因为愤怒而作战。对国家有利才行动,对国家不利就停止。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悦,气愤可以恢复到高兴,但亡国不可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明君要慎重,良将要警惕,这才是安国全军之道啊!
第14章 用间
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凡事能花钱解决,都是代价最低的。
这个道理,书上看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工作中,就非常难了。实际上,这是最难的一部分。难在哪儿呢?这是人性之难,难在四个心态。
心态一:大钱花习惯了不知不觉,小钱是预算外的,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心态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
心态三:我怎么知道给他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
心态四: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对这种心态,有一剂特效药:多花冤枉钱,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唯一方法。
历代中国说客,要说服人的时候,都喜欢用打比方的方法。现在商家做广告,也喜欢打比方。比如那牙膏广告,用冬天把树干刷白来打比方,告诉人刷他的牙膏能防止蛀牙。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啥关系也没有。能不能证明那牙膏就能防止蛀牙呢?完全不能证明。但是,听上去就很有道理,看上去就印象深刻。这就是类比对人思维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的。
曹操注:“不可以事数度也。”不能用事物的一般规律、经验来猜度,因为任何例外都可能发生。这个,曹操自己就犯过错误,赤壁之战,他把战船连在一起,别人提醒他防火攻,他以事数度之,说冬天不会刮东南风,结果就刮了。
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当然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呢,他当然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所以叫死间。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时间带走了毛主席,让邓小平改变中国。如果想对抗这时间有所作为,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不要毛皮擦痒老想马上做点啥。一些所谓“战略举措”,无非是决策者的焦虑情绪。不干点啥,就觉得自己在“不作为”。或者主将认为不能动,国君在后方觉得他“不作为”,焦虑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动作,情绪才能缓解一下,一动,就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第15章 后记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先修炼自己的筋骨,让自己成为不可战胜的,让自己没漏洞,然后等敌人出漏洞。如果敌人不比我们弱小,或者和我们强弱差不多,而且他没失误,没漏洞,就不能打。“可胜在敌”,就在于他什么时候失误。敌人不失误,我们就没法赢。所以胜负可以预知,可以判断,但不能强求。胜机一现,抓住机会就打。不能反过来,冲上去就打,在打的过程中找胜机,那就危险了。
胜利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平定。如果打了胜仗,但不能平定。都百战百胜了,还要接着打,那打那一百场胜仗干什么?打胜仗也要死人。就算死的是敌人的人,也不如他不要死,收服他,加入我们,才能胜敌而益强。孙子有很强的保全思想,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城池,保全财产,最好也保全敌人,都收服了归我所有。这才叫平定天下。
文章作者 calssion
上次更新 202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