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开始引起广泛的关注,虽然量子计算只在特定的计算过程会更快,即还无法取代传统计算机,但了解一个新的技术是有好处的,说不定量子科技以后也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比特的叠加状态实现平行计算,用于减少计算的数量(一次计算同时得到多种结果),而非计算加快处理的步骤。比如可以用来做大数的质因数分解。

注:才疏学浅,学习只为了解,参考了大量文章,难免有错,还请原谅,感谢指正。

本文大纲如下:
1、量子比特
 1.1、量子
 1.2、经典比特
 1.3、量子比特
2、电子的自旋
 2.1、原子模型
 2.2、电子自旋
 2.3、测量
  2.3.1、相同方向的测量
  2.3.2、不同方向的测量
3、光子的偏振
 3.1、光子
 3.2、光子偏振
  3.2.1、偏振片
  3.2.2、偏振片的材料
  3.2.3、偏振片的应用
 3.3、测量
4、生成量子比特

1、量子比特

1.1、量子

量子是指,“任何粒子,记住是任何粒子,小到了一定尺度,就会展现出一些和经典力学不一样的性质”。人们为了描述这些性质,不严格地把这个尺度以下统称为量子。所以量子不是某种粒子,而是一些我们研究者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当然其实区分这个的不存在)的尺度。

所有这些在小尺度下与【经典物理学】相差很大的现象,都可以称为是【量子】的。

1.2、经典比特

一个经典比特要么是0,要么是1。

如果是0,我们测量它,得到0;

如果是1,我们测量它,得到1。

在这两种情况下,比特都保持不变。

1.3、量子比特

一个量子比特可能是无限多个状态中的某一个 —— 0和1的叠加态,但是当我们测量它时,和经典情况一样,我们只得到两个值中的一个 —— 0或1。

测量会改变量子比特。

量子比特还可能纠缠,当我们对其中一个进行测量时,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量子比特可以用电子的自旋或光子的偏振来表示。

2、电子的自旋

2.1、原子模型

原子是由一个原子核和环绕它的电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核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电子的轨道是圆形的,且被限制在一定的半径内。最内层轨道最多可以包含2个电子。一旦这层轨道被填满,电子就会开始填下一层轨道,第二层轨道最多可以容纳8个电子。

2.2、电子自旋

电子自旋和电子的质量、电荷一样,是一种内禀属性。也就是与生俱来,和人类的认识与否无关,也就和任何理论无关。这是物理! 数学是什么? 不过为了定量地描叙物理的一种手段。

电子有一种内禀的角动量,称为自旋角动量, 它源于电子内禀性质,一种非定域的性质,一种量级为相对论性修正的效应。

通俗地解释下角动量:物体在绕圈时具有的‘冲劲’。

从科学研究已经知道,原子中电子的磁性有两个来源。一个来源是电子本身具有自旋,因而能产生自旋磁性,称为自旋磁矩;另一个来源是原子中电子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时也能产生轨道磁性,称为轨道磁性。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位于原子核外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好象太阳,而核外电子就仿佛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另外,电子除了绕着原子核公转以外,自己还有自转(叫做自旋),跟地球的情况差不多。

虽然有时会与经典力学中的自转(例如行星公转时同时进行的自转)相类比,但实际上本质是迥异的。经典概念中的自转,是物体对于其质心旋转,比如地球每日的自转是顺着一个通过地心的极轴所作的转动。

2.3、测量

在经典力学里,可以设计实验来使测量的影响忽略不计;但在量子力学中,像原子或电子这样的微小粒子,测量的影响无法忽略。

上图为 Stern-Gerlach 装置实验,由于磁体的 V 形设计,使得 N 极作用力更强。

V 形设计作用:把原子看作一个磁体,如果是 NS 朝向,则会向下偏转;如果是 SN 朝向,则会向上偏转。

这时候发射一束银原子(银原子有47个电子),按照一般常识判断,原子的磁极可以朝任何方向,所以屏幕上应该会有一条连线。但实验结果,屏幕上竟然只有两个点:一个最上面,一个最下面。

在最上面的电子磁极 SN 朝向,在最下面的电子磁极 NS 朝向。

上图是我手画的,方便理解(注:这里的图是根据上方装置图画的)。由于装置的上方磁铁 N 极更强,那么上面的电子是 SN 朝向呈更强的吸引力作用;而下面的电子是 NS 朝向呈更强的排斥力作用。(同性互斥,异性相吸)。

2.3.1、相同方向的测量

在上图装置的后面再添加两台探测器,NS 朝向与上图装置一样(为方便描述,以后称为N在0度,S在180度方向):

可以看到电子自旋方向并不会在后面两台探测器被改变了,例:上方的电子,原本自旋S在0度,之后S还是在0度方向。

2.3.2、不同方向的测量

这次把后面两台探测器旋转90度,即前面装置是垂直方向的,后面两台探测器是水平方向的。(不懂画三维,大家自己想象)

来看向上偏移的电子,在经过前面装置后,它的 N 极在180度方向,在经过后面探测器后,实验发现有一半电子 N 在90度方向,另一半电子 S 在90度方向。向下偏移的电子也是同样的结果。

尝试三次测量(先垂直-再水平-最后垂直):也是恰好一半在一端,另一半在另一端。经过再多次测量,结果也如此。

说明电子最初的自旋 N 和测量后它是否仍是自旋 N 无关了。测量会影响结果。

如果你问:只有一个电子时会如何自旋?答案是它飞向两端的概率都是1/2。

3、光子的偏振

3.1、光子

光子Photon)是一种基本粒子,是电磁辐射量子。在量子场论里是负责传递电磁力力载子。这种作用力的效应在微观层次或宏观层次都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因为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它可以移动至很远距离,这也意味着它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光速。如同其它微观粒子,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能够展现出波动性与粒子性。

通俗解释一下: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由于光电效应的难以解释(光照射金属板产生电子,如果光的频率不够,即使光的强度再大,也无法打出电子)。

爱因斯坦借此提出“光的能量也是一份一份的”,称为光量子(光子)。光子的能量和光的频率有关,而光的强度代表的是光子的个数。

爱因斯坦解释打出电子需要克服金属板的逸出功(即打出电子后,金属板带正电荷,又马上吸引电子了,需要克服这个吸引力),同时解释一个电子只能接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只能用高频率来打出电子。

3.2、光子偏振

振动方向对于传播方向的不对称性叫做偏振,它是横波区别于纵波的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只有横波才有偏振现象。

纵波与此不同。纵波的振动沿着波的传播方向。

通俗来说:将一根长绳子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拉紧水平的绳子上下振动,产生横波。波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并且振动方向始终保持在一个平面内。

3.2.1、偏振片

偏振片就好比是一条缝隙。缝隙只会让平行于它摇动的波通过。垂直于它摇动的波的能量会因绳子撞到缝隙的壁而被缝隙的壁吸收掉。

如果光通过偏振片之后其强度没有减小,那说明光在通过偏振片之前的偏振方向是和偏振片的方向平行的;

如果光通过偏振片之后完全没有了,那说明光在通过偏振片之前的偏振方向是和偏振片的方向垂直的;

如果光通过偏振片之后其强度变成了在通过偏振片之前的强度的cos²α倍,那说明光在通过偏振片之前的偏振方向是和偏振片的方向倾斜的,其角度为α。

因此,人们通常是用偏振片来测量光的偏振方向的。

3.2.2、偏振片的材料与原理

跑下题,相信大家对偏振片的材料十分疑惑,以及为什么会具有这种效果。

人造偏振片有多种方法,这里摘取其中两种:

J偏振片:它是通过电磁作用或机械作用把具有二向色性的碘化硫酸奎宁小晶体整齐排列在透明的塑料薄膜上制成的。

H偏振片:1938年,由兰德发明。目前广泛应用。它本身不包含二向色性晶体。把聚乙烯醇薄片加热,沿一个方向拉伸,使聚合物分子在拉伸方向排列成长链,然后把片子浸入碘溶液中,碘附着在长链上形成一条碘链。碘分子中导电电子就能沿着长链流动。当一束自然光射到偏振片上时,由于碘分子提供的高传导性,平行排列的长链分子吸收平行长链方向的电场分量,而与它垂直的电场分量则几乎不受影响,结果透射光变成线偏振光。偏振片上能透过电矢量振动的方向称为它的振透方向。

上面是摘自维基百科的,术语比较多,看不懂不要紧,但能够大概知道它的材料组成。

简单来讲,就是可以使自然光变成偏振光的光学元件叫偏振片。拿最简单的J偏振片来说,利用了晶体的二向色性。(大部分晶体在自然光入射的情况下产生的o光和e光的强度相等。但是,也有一些晶体对两支折射光的吸收相差很大,这种性质叫做二向色性。)

晶体是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一定的周期性,在结晶过程中,在空间排列形成具有一定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晶体介质的折射率与光波的偏振方向有关,是各向异性的。科学家早就发现,一束入射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光波在方解石(碳酸钙晶体)中分解成两束偏振方向互相垂直、折射角不同的光波。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在各种晶体中普遍存在双折射现象。

当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光轴时,光所感受到的折射率为寻常光折射率,称为o光(ordinary ray、寻常光),另一束光的偏振方向平行于光轴则称为e光(extraordinary ray、非寻常光),这两束光都是偏振光。

偏光片可以控制光线的透过,自然光是全方位,全角度的发散,但当透过偏光片之后,可以控制指定方向的光束透过,其他与偏振角度平行的光束则会被吸收掉,只剩下与偏振角度相垂直的光束。

3.2.3、偏振片的应用

3D眼镜:这就是一对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片。其原理是平时我们只有用两只眼镜看物体才能产生立体感,如果用两个镜头如人眼那样,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摄下电影场景的像,制成正片。在放映时通过两个放映机用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种线偏振光重叠地放映到银幕上,人眼通过上述的偏振眼镜观看,每只眼睛只能看到相应独立的一个图像,就会像直接观看时那样产生立体的感觉。

3.3、测量

但是无论偏振片被放置的角度是多少,对于单个光子来说,都只有偏振方向平行于偏振片方向的完全通过偏振片;偏振方向垂直于偏振片方向完全不通过偏振片这两种可能,不存在偏振方向倾斜于偏振片的情况。

在中间加一个透明胶

文字描述:取两个偏振片沿同一方向排列,这时候光能通过。

当把其中一个旋转90度,光线被完全阻挡。

然后再取一个偏振片,旋转45度,在这两个偏振片之间滑动,发现原来两个偏振片重叠区域没有光通过,但三个偏振片重叠的区域有光通过。

实验发现:穿过第一个的光子是垂直偏振的,当用第二个(即中间)的测量时,发现一半的光子是45度偏振,另一半是135度偏振,当第三个的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测量,发现一半是水平方向偏振,另一半是垂直方向偏振。

4、生成量子比特

比如科学家用磷原子的价电子(指原子核外电子中能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学键的电子)当作量子比特,这颗磷原子被嵌入到矽晶体里。

假设自旋向上称为1,自旋向下称为0。

为了区分电子的自旋方向以用作表示量子比特的结果,需要外加一个强力磁场(如超导磁铁),利用微波脉冲照射电子可以使其自旋向上,不过这个脉冲需要一个特定的频率,这个频率取决于电子周围的磁场。

如果它开始旋转,然后你在某个时刻停止发射脉冲,就制造了一个量子叠加态。

如何读取信息:利用磷原子傍边的电晶体,自旋向下能量较低,向上能量较高,电晶体里也有一堆电子。如果电子自旋向上,则它会跳到电晶体里,就丢下了带正电的磷原子核,所以磷原子比矽原子多了一个正电荷,相当于给电极加了正电压,那我们就知道电子现在是自旋向上的结果,也即1。

更进一步,上面说的频率也可以由原子核产生,原子核的磁场方向能够让电子一样产生反应,科学家直接通过控制原子核的方向来达到控制电子的目的。

上面的实验只为说明如何在器件里控制量子处于叠加态,并且如何测量得知量子坍缩后的结果。

既然测量会使得量子态坍缩,那如何通过测量推算量子比特处于每个计算基态的概率呢?答案就是“多次重复测量”。

就好像抛硬币一样,你想知道得到正面还是反面的概率是什么,抛越多次越好,在中心极限定理下,结果就无限逼近了理论结果。

在量子计算中也是如此,通过制备多个(IBM量子硬件的默认值为1024个)同样的量子态,相当于你得到1024次的测量结果,得到的结果是各处于计算基态上的个数,除以总数就得到了对应的概率。次数越多,误差越小。

比如,重复1024次单量子比特的实验,有512次处于0态,则说明处于0态的概率约为512/1024=50%。

由于电子有一定概率为1或0,所以算法是建立在概率上的计算,其结果也是有一定概率出错的。

参考&推荐阅读

知乎 - 量子是什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980155

书 -《人人可懂的量子计算》- 克里斯·伯恩哈特

原子模型、二向色性、磁、光的偏振、价电子 - 百度百科

对自旋的理解: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77-1048462.html

光子、偏振片、晶体、双折射 - 维基百科

光子是什么? - 李永乐老师视频

知乎 - 光子的偏振方向:https://zhuanlan.zhihu.com/p/31588535

绳子的偏振与量子力学释疑: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4007-991581.html

偏振片原理:https://www.pol-supplier.com/wap/pgpyl.html

有趣的偏振片实验!:http://blog.risechina.org/u/282/archives/2010/9723.html

简明易懂的量子计算:https://bitmingw.com/2019/06/09/easy-to-understand-quantum-computing/

How To Make a Quantum Bit by Veritasium - youtube

知乎 - 细讲量子比特:https://zhuanlan.zhihu.com/p/150642390?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812338450731786240&utm_campaign=shareopn